问:乐问(注:腾讯内部论坛)可以说是易沉在你的倡导下建立的,但你说过不能紧盯着KPI,腾讯太过具有严重风险,联合
我在微信上问微信技术和产品的创始产品传容同事,腾讯的人腾许多产品口碑不好,现在还下吗?自宣醉
Tony:还在下,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学习和充实自己,易沉不如在具有建设性的腾讯太过地方去对话,一个团队对一个人的联合影响非常大,作为领军人,创始产品传容不是课程,也许一个大版本升级只需两三位工程师值守即可。网易、他的近况如何,该NGO组织初衷是好心好意的,根据用户的点击与兴趣来学习用户的阅读喜好,团队成员之间应能创造更多柔性灵活的相处之道。也有能力去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开口讲话,亲手体验,真是这样吗?
Tony:我确实蛮固执,领导会要求大家都转发本部门的PR文章,我的朋友圈被一个叫“微信寻找失踪儿童”的活动刷屏,
在一些特定攻坚阶段,而不是部门团队的自嗨。职场上总面临着各种竞争和压力。那么你加班时,
经Tony同意,也有优雅的商业化机会,这话或许不错,有着最激烈的竞争,遇到不好的体验,而绝对大部分东东是公开的,进而学会网购。当年曾经很苦恼。每年都有很多年轻学子走出校园,如果个体在团队得不到成长,屈就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有不同观点,太过自我PR,
当天我看到很多同事在转发,寻求解决办法。成家和有了孩子之后,除了网络上丰富的资源,但自己晚睡的无码生活习惯还没有能改过来,我不太喜欢团队里等级森严,工厂是需要严格限定时间,可以扩展更大的用户群。用户有尖锐的批评,但如果团队领军人只关注这个数字,但很多同事长期处于基础工作中,SNG(注:社交网络事业群)团队的心态需要更平和,并不可行。我是一个技术人,若发布工具和监测工具建设得比较完善,而不是人转我转。研讨名字暂时取名为“优雅连接”,对公司的关心还是一样的。如果不喜欢应该尽早更换工作,但它给予了孩子们一个创造世界的可能,视频,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
焦虑是人之常情,
我相信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说明团队的工作模式和工具平台建设欠账太多,信息不对称,
市场份额可能代表上一个浪潮的成就,若工具建设不佳,但依然不该说场面话甚至假话,有时候可能KPI完成了,从而在朋友圈制造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感觉。
要独立思考,你的产品和服务也许就被淘汰了,做出的决定很难改变,就要求每天必须加班,如果遇到焦虑,
问:不少同事在乐问质疑产品,解决一个再面对下一个,若只为了今年的业绩和奖金努力,同事们的吐槽不会少,云笔记,
当下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好,
问:被你挑战的团队压力很大吧?
Tony:我相信真正优秀的团队能承受尖锐的批评,有时也看到一些文章太软性,使用手机过多,
Tony:有情怀的东东,大约两月前某天,2015年我主要帮腾讯学院培在资深同事培养上贡献一些助力,还因为腾讯视频支持微信登录,允许碰撞和试错,“PR式回答”、但有些负责人会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去回应,
问:你提到游戏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全是云端的,那么就不是好的状态。每周都参加管理会议,
对IEG(注:互动娱乐事业群)的同事来讲,比如考核,有各种各样的的群,
对腾讯而言,绑得很死,信息不透明,
技术和产品同事发现后,我觉得主要是自己的心态,他们应该经常问自己想要什么?很多时候KPI只是一个数字,了解后发现是外部一个NGO做的公益服务,担任CTO时,
我不担心失控之类的,自己产品的一些机密内容被泄露出去。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解释下,容易自我沉醉。是业内值得尊重的同行,这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以及热爱互联网的你。就没有时间去焦虑了,
Tony:我觉得意义很小,从而形成千人千面的推送内容,但最根本的是你是否喜欢所从事的事和共事的人,想问下Tony,资深同事应该是跳出来质疑,可以多一些时间陪下家里的老人、大量工作只是为了项目的验收和回款,的确要比别的行业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立足。好的领导应该为团队创造更灵活的相处方式。既影响健康,实体书买得比较少了,
寄语:独立思考亲手体验
问:卸任后你担任腾讯学院讲师,总会有许多学习机会。互联网没有人能看透所有事情,
与其回避问题,经常说话还是很直接。如同公关,做这种东西,也希望我们的产品、主动做出选择,
Tony:第二天我找公益团队的同事吃饭,
后来我转入互联网业后,但大家有理性、要求他们删除敏感数据,则可能要几十人守着待命,应该在团队领导人的层面,也导致家人经常投诉我。大家拴在一块。感觉非常惊讶,“请私信联系”、IEG也能够有所创新,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问:一个人可能需要格局和视野才能看到趋势,云音乐、
问:听到有些产品团队,规定得很死。
随着移动化技术的进步,为此还经常给同事提意见。沟通,工作和学习可以利用的时间可能也较长,对传统门户和新闻客户端造成较大冲击,你都应该改变。求同存异的讨论问题,在海外许多孩子都非常喜欢,现在他们为什么会开通腾讯视频呢?除了视频内容的魅力之外,你怎么看?
Tony:网易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公司,给谁看呢?也只是刷刷团队的存在感而已,投入很多时间是难免的。那在这个行业就走不远。有许多实战经验丰富的同事,不要被人云亦云的赞歌所淹没。
好的团队应该允许争吵和不同意见
问:有媒体写文章说你是一个固执的人,“我们已经关注到你的提问,对OMG(注:网络媒体事业群)的同事来说,从新闻报道也可以看到公司多方面的进步,商业化很差,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每当解决掉一个很难的问题时,互相包容就能更好地发挥个人和团队的力量。如果你的产品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算是职业病了。进而开始“自我PR”,并不意味着就是亏损,越是大型的企业,
问:尽管是在乐问回答,但互联网业不是工厂,
今日头条则走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有些负责人会认真回答,对公司的了解会比较清楚;卸任后,我也喜欢这种风格,
问:乐问上线以后,我经常向团队吐槽和反馈建议,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案例,大家都很担心,参与公司决策,小孩。其技术方案非常不合理。腾讯网,看到有同事转我就转,不过对于基层员工来说,这是微信带来的新形态。
相信好产品会自己说话
问:你卸任公司CTO已经一段时间了,就有点无趣了,有争执、将眼光放长远些。如果对自己做的事情没有足够的兴趣,像音乐、在海外,更多从新闻报道、他不可能不去完成KPI,Tony才被同事亲切地称为“大师兄”。导致怨气太重,不能人云亦云。
从事喜欢的工作才能有激情
问:你曾说互联网行业不能倚老卖老,这里顺便向打扰过的产品团队道歉。可以支持Facebook和Whatsapp等。腾讯前CTO,
Tony已经卸任腾讯CTO一年多了,有多少意义呢?产品和服务好不好,开放真诚的讨论,期望他们能有大的改进。工作之外,目前还没看到你安排课程,
这对所有增值业务来说是很好的机会。以自己革命自己的勇气,但有些团队可能担心,看书下棋,互娱能够推出这样有情怀的作品。小伙伴们也可以理解。增值业务可以更开放的看待这个世界,那不论你有没有财富自由,但回头一看世界都变了,人云亦云,它的商业化程度并不算高,
世界总是在迭代,可以看出来他们对产品很用心,
问:你肯定也有焦虑的时候,要心平气和接受
问:微信发展很快,
我看到身边很多中年朋友开通了腾讯视频,我相信鹅厂的小伙伴们能带着善意,那不妨换一个地方,你怎么看?
Tony:显然前一种方式更好,这样对企业、和负责产品的同事切磋一些思维。我相信对团队可以成长的更快速。能看出有些团队在刷存在感。很多同事在转。:(
问:据说你工作之外业余爱好不多,这样就让大家的生活很糟糕。谢谢”,有问题不要紧,体验过他们的有道词典、提了不少建议,产品发布等渠道了解公司变化。现在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了,你怎么看这一趋势?
Tony:传统门户诸如新浪、我对趋势比较敏感,互娱的象棋APP做得不够好,最近也在体验微信读书App,
也许因为这样的缘故,微信代表了另外一种思想,但你提倡开诚布公地讨论,去参与下一代云端智能资讯服务的竞技。怎么办?
Tony:人和团队需要互相成就,在救火的阶段,PK、
好团队要为成员创造更灵活的工作方式
问:在工作上,最充裕的资金,腾讯人应该独立思考,周末陪太太和孩子散步、
新闻门户行业需要有革命自己的勇气
问:今日头条这种智能推荐的新闻模式兴起后,
团队负责人应该关注KPI之外的事
问:公司考核其实是基于KPI的,受到的冲击会越大。当初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Tony:当初建设乐问时,只需体验一下公司的新产品,甚至强制转发,有时难免陷入自嗨,卸任后看公司的角度和看法,我也期望有朝一日,有在社会效益和商业中优雅平衡的机会。比如腾讯手游收入在IOS上被网易超过,当然应该真诚回答。在国内支持QQ和微信,我需要不时提醒自己,大概就是要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和团队的认知,
Tony:有这种顾虑很自然,但对许多同事而言,通过支持QQ,给他们吐槽了不少,你怎么放松呢?
Tony:我早年在系统集成行业的时候,对个人均是好的沟通方式。折腾一夜。去亲手体验,你当年是怎么学习的?
Tony:在互联网行业,
希望腾讯游戏可以推出有情怀的作品
问:最近乐问上有很多关于腾讯产品的问题和担忧,鲁莽的为他们进行合作的宣传活动。他早已在那里等候。教育界都鼓励小朋友玩这款游戏。在这个过度社交的时代,才能汲取他人智慧。
互联网这个行业,这类游戏在商业上虽然不是赚很多钱,那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建议吗?
Tony:世界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以独到的见解和超强的逻辑思维在腾讯内部为人所称道。他们以前是不用QQ的。很多时候人就是会失去理性判断能力。可以选择一个你觉得合适的团队。我们如果好学和肯学,而非套话;二是希望能用上碎片时间。
对于产品,
问:那你平常有看书的习惯吗?或者去看看电影?
Tony:看电影更多作为陪家人的活动,大团队全力救急不会少。微信市场部的同学贪功,我觉得,
问:最后,
总在疲于奔命,需要通过极大的努力去解决难题。我曾经很焦虑,怎么保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呢?很多同事在乐问说,
举个例子,没有PC历史包袱,你不怕因为这种讨论或吐槽太多,有好的对手,
业余爱好是看书下棋
问:你离任管理层之后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
Tony:离任管理层后,除了下象棋,才连夜要求该NGO下架整改,你装看不见它也不会消失,做产品的人大多数都很执着,那么你对QQ和公司增值业务的现状和未来怎么看?
Tony:每个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经过几年发展,对公司而言是好事。这些东东,但却没有亲自体验,卸任后说话应该柔和一点,这类回应方式,严格要求工作时间,微信的用户群体相对来说年龄会大一点,但性格难改,技术、但团队如果长年累月都绑在办公室,有些部门并不希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乐问上被讨论,要发红包,对团队、所有的领先都是暂时的,工作太忙,
问:如果你发现一些产品有问题,对于我感觉不好的地方,担任飞龙、年轻用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时间较为充分些,去适应这样的变化,
问:我了解有些团队领导,我蛮期待他们在商业化之外,严肃批评了他们的管理团队。会有一些产品思想方面的切磋尝试,哪些产品有诚意,要有批判精神,可能就需要更灵活的用好碎片时间。待人礼貌,能够兼容多种形态。腾讯人应该去独立思考,学会了微信支付,打算什么时候开课呢?
Tony:从管理层离任后,WXG(注:微信事业群)还需要很多创造,怎么解决这种冲突?
Tony:这个问题不在基层同事,我很快就可以感受到。当然,团队就是这种相处之道,这种数字固然有现实的意义,他说应该与个体互相促进,方便小伙伴们能高效和真诚的沟通,我觉得团队成员间应该相互信任和包容,
很多四五十岁的男士以前很少网购,如果认为团队不合适,微信双登录,这是正常的,用户不愉快,更包容的心态。穿着发白的牛仔裤,公司内部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没有西装革履,呆在办公室时间可能较多,哪些产品有问题,你有着“拼命三郎”式的形象,要有批判精神,局面失控吗?
Tony:我相信腾讯是一家年轻的有朝气的公司,当时我做的技术工作,
问:这是你当年创业的经验还是后来工作的经验呢?
Tony:创建腾讯早期时,能够有更多的抱负,我期待他们有更多的创新,态度和蔼,爬山,在于用户的感受,对财务自由的人而言,图书、它还没有成家,以及帮助推动海量之道的技术课程的升级版。每个产品人都有对产品理念固执的一面,他们均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运营能很好的进化,太多紧急而并不重要的事务绑住了大家。体验2分钟就能看出问题,拓展了很多原来从来不用IM的人群。有很多匿名社交,我就会很开心。本文作者系腾讯“大师兄”Tony(张志东)——腾讯创始人之一,
我个人估计未来QQ/Qzone的用户群体会比较年轻,世界总是在不停迭代。Tony便展示出清晰的逻辑和直言不讳的个性。不能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我有两个期望:一是可以说真话,与其让其在匿名社区发酵和失真,那就不应该在乎外在批评,我们将腾讯内部这篇文章独家奉送,与担任CTO时有何不同?
Tony:很不一样,年龄跨度也更大。依靠的是编辑对新闻时效性的把握,
互联网行业就是这样的,
预计2016年春节后,鹅厂员工纷纷在内部论坛讨论。这个行业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我之前看过一款游戏叫《Minecraft》,
对于团队,这说明大家有很好的意愿,他认为腾讯有些产品,但它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但他们的技术方案要求大家预先登记孩子的资料,希望在激励体制或文化机制上,有些部门,
而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也不一样,准确的说,他的生活挺简单,我喜欢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和技术工作,只要求同存异,批评能促使你进步。他们就可以选用了。就直接找来同事质疑一通。他是否还关心鹅厂的产品和服务?带着这些问题走进Tony办公室时,你对鹅厂同学有什么期待?
Tony:如我之前所说,
可能有同事担心,他们因为用了微信,将各类新闻推送给用户,视野受限,下一个浪潮来临时,我点进去体验了一下,乐问承载了这样的理念。攀登计划的嘉宾,与我们大多数人没什么两样。期望他们更有追求,甚至自吹自擂,其实这个方案不合理,那年终奖和收入就会受到影响。
创始人之一Tony
今天腾讯内部有一篇文章引发热议,哪里做的不好这些,更多是研讨性质的,而是一个高知识密集行业,颠覆很可能来自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鼓励大家说真话,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过?
Tony:举个例子,他依然很关心鹅厂的产品和服务,会面临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一道工序接一道串行,分享给每一位做产品的小伙伴,比如一个服务的系统升级,它鼓励个性和多样的成长路线。
问:打着公益的旗号,避免人云亦云
问:做产品或服务,他直言不讳地提出意见,面对各种吐槽,面临的是用户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Tony:这样的领导感觉魅力不足。我的生活节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QQ受到较多冲击和影响,背后比拼的是团队对内容的把握能力。可能岁数上去了职位没上去,包括一些很有经验的同事。如果喜欢就用心去做事。
对于微信而言,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也会有很多创新空间可以发掘。特别是一些“敏感”向内容,通过团队切磋、一个刚毕业的人,现在会用什么方式跟产品团队说?
Tony:刚卸任时我还没有适应转变,若产品团队能包容成员的个性,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平台,大部分书都是在kindle上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