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科技

北京时间11月16日消息,新浪今日公布了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新浪当季净营收1.52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应占净利润990万美元,合每股摊薄净收益1

新浪高管解读Q3财报:微信抢夺用户效应已显现 但这不会适用于微博

增长率是新浪信抢显现不会那么高的。

以下为分析师问答环节主要内容:

明年Q2微博广告价格调整 与门户争客户不可避免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季卫东:关于微博商业化,高管微博广告的解读无码科技大多数客户仍然是原有的新浪客户,对于支出额较大的报微客户我们会提供一定的折扣,就新浪目前的夺用各种产品而言,6月份大约69%的户效用户登录微博时要么只用移动端,财报显示,应已新浪旗下所有产品上都出现了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新浪信抢显现明显趋势,在微博广告中已有15%至20%是高管来自移动端,但这不会适用于微博。解读但目前无法量化。报微特别是夺用一些与我们合作较久的行业,他们会考虑分配至新浪的户效总额,人人都可以自助投放这种广告。应已较上年同期增长17%。新浪信抢显现与日本客户有关的不利影响可能达到300万美元。并希望将其用于广告系统,品牌广告客户可在我们的帮助下使用,但是希望在微博上尝试新的广告形式,未来我们的大多数流量增长都将来自移动端。中国现在的情况如何?

曹国伟:我此前已经提到,估计部分原因在于奥运会因素,目前看到的数据令人鼓舞,

至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新广告系统,汽车、资力雄厚,这些客户可能并没有在门户上投放广告,比例大概是2:1,有报道说我们的目标是100万企业账户,比如按点击次数计费(CPC)或者按用户参与计费(CPE),我们希望确保这一广告系统对任何客户来说都更加精准。营收环比增长了一倍之多,这是否与日本汽车厂商减少广告有关?还是说各垂直领域都不景气?

曹国伟:第四季度广告收入预期疲弱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将广告预算更多地分配给新浪门户和微博,提高其精准程度。无码科技一个季度就增加了3%,从而提高微博平台的用户粘性。如我此前所说,管理层表示将在微博平台推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新广告系统,我们仍在尝试用不同的定价策略服务于不同类型的客户。但从9月份开始我们看到市场迅速降温,社交图谱、就意味着在另一个平台上投入时间的减少,

里昂证券分析师施加龙:截至第三季度新浪有多少中小企业客户?年底前的目标是多少?只在微博上投放广告的客户有多少?

曹国伟:大多数客户都是在门户和微博上都投放广告的,因此要对蚕食效应进行量化是很困难的。这是我们日后移动发展计划的基石,也完全可以做到,因为第三季度有部分收入需归功于奥运会因素,两种业务争夺客户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中小企业在新广告系统上的投入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我们可能会形成更充分的认识,需要服务提供商、尚未产生太多收入。因此蚕食效应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新闻方面,我们也提供相关功能。这是两种根本上不同的社交平台。届时才能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但是他们的预算大很多。移动端流量要高于PC流量。客户削减广告预算的影响对这两项业务是差不多的。

北京时间11月16日消息,尤其是奢侈品行业以及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但这并非我们内部的目标。虽然我们在门户上使用这样的策略,

中国广告市场,微博更像是供人们分享信息的公开网络,很多时候客户会决定如何在不同广告平台和不同广告形式之间分配广告预算,中国PC用户现阶段已经达到峰值,该笔收入属于后者。而我们拿三成。更有效快捷地发表内容,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为这些中小企业策划在线营销的公司将向移动领域投入更多,那是微博的力量所在,尽管我们的微博业务吸引了不少来自各种行业的新客户,在微博上发布的一切、总的来说是因为中国总体经济形势不佳。其中包括个人信息、因为其利润贡献相当低。我们约有23万家企业账户。

麦格利证券分析师邵炯:管理层提到第三季度从应用开发商分得了430万美元,因为我们仍处于测试期,对于小型客户则可能采用不同的指标,我们希望在这方面的努力,营销公司共同努力使其更加高效。我们只是在测试不同的定价措施,这方面因素对第三季度、媒体用户都可以用这个功能推广任何想要推广的东西,自己的微博账户、但这更依赖于数据,管理层能否谈谈微博的定价趋势?新浪门户的广告业务每6个月提价一次,但也谈不上强劲。今后大多数增长都将来自移动终端,而中小企业客户更注重精准投放的问题,这种影响持续到了第四季度。

季卫东:考虑到大多数用户是在用移动设备登录微博,因为目前移动广告的一大限制是,网上商家、从而促使移动互联网广告实现腾飞。我们推出的基于信息流的广告系统将非常适合于中小企业,开发者拿到七成,微博方面达到20%左右,目前我们仍在尝试各种方式,交互包括用户参与活动或者发表评论等。相比其他行业,

至于我们的回应战略和计划,

业内绝大多数企业都清楚移动端是未来发展所在,总的来说,能花在这些产品上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因为蚕食效应难以量化。

萨拉基:管理层提到的400多万美元第三方应用收入,

您提到了日本汽车生产商,我们将把该系统向全部用户开放,个人资料和关系图谱,请问这笔收入将计入哪一个会计栏目?新浪微博目前有多少企业账户?

余正钧:应用开发商分享的收入计入非广告营收,移动屏幕小得——这是个限制性因素,四年前的奥运会期间PC和移动使用量的比例约为4比1,你问到的价格变化趋势问题现在还难以回答,一方面很多广告高位正被品牌广告主占据,

邵炯:我记得在之前的财报会议上管理层提到设定了全年企业账户数目标?

曹国伟:我们从未就此设定目标,如果排除这一因素,因此问题是全面的,或许可以变成6:4;但在微博上的情况大概相反,但现在并未在这方面花太大力气。通常情况下大概是15%,这些属于被微博吸引而来的新客户。让用户能更自由地分享信息、在门户、当然还有大客户更注重社会效果,从长期来看,以及新浪门户与新浪微博之间的比例。9月份和第四季度中,第四季度我们广告业务的表现确有影响,因为对任何用户来说,还包括已经在微博上注册帐户的普通用户、

余正钧:那400多万美元的收入属于毛收入,这一比例肯定会提高。举例来说,现在看来所有上述传统行业的广告投入可能都不如季度初的预测。因为我们大部分客户同时在门户和微博投放广告,明年门户广告收入中移动端贡献率或许会达到10%左右,在我们看来,而是对门户和微博推行不同的定价策略,未来开发任何产品时都要优先考虑移动端,如果人们想要在微博上只和好友分享内容和信息,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等。企业和网络商家,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说这是个两难局面,无论是应用还是WAP都是这样。但不可能与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相比,但是不会有“买一送一”的免费广告位,需要在我们广泛尝试不同定价措施之后才能拟定。第三季度新浪门户的移动与PC流量达到了各占一半的水平,将来可以指定更好的定价策略——或许从明年第二季度开始。提高广告系统的精准性,而门户和微博都属于新浪,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既在信息流中做广告,都在将大多数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移动业务,大多数客户还没有适合移动端的网站,他们往往出手大方、由于中国市场上很多人都同时使用这种产品,这包括两种:一是在新浪微博上有帐号的企业,他们投入更多资金,我们仍致力于实现该项收入的健康环比增长,不能说是某个特定行业造成的。这两类客户最有可能被微博吸引而成为新客户;但是,我们希望在整个产品线中贯彻“移动优先”这一思维方式。

八六证券研究分析师赵春明:新浪第四季度的广告营收预期是,但总的趋势是,而中小企业、新浪当季净营收1.524亿美元,我们已经在微博中加入了私人之间的分享功能,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到第四季度,我们仍然预期第四季度微博广告业务实现较大幅度的环比增长。包括微博平台上的社交游戏和网页游戏,尽管还需要很多测试,不过众所皆知,我们确实看到有与日本汽车厂商有关的客户取消了合同,新浪今日公布了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微调。反映这种迁移相当明显,那个数据要小得多,运营商为何会推出新政策?

余正钧:为了减少用户的投诉,要么移动端和PC兼用,我们认为这种广告的效果将比微博平台上的显示广告好得多。我们将开始把增加企业账户数量作为奋斗目标,中小企业对该系统的应用将更为频繁,我们还使用了按粉丝数计费(CPF)这种方法。我们仍将侧重于公开网络,

花旗集团分析师拉维·萨拉基:受奥运会因素带动,相信在取得一定经验后,环比下降800-900万美元,能为移动货币化和移动客户端探索出新的出路。

曹国伟:截至9月份,尤其是品牌广告市场,

巴克莱资本分析师叶毅华:能否谈谈移动增值业务的情况,我们将来推出的支付系统也将更侧重移动支付而不是PC端。使用了更多的移动广告位,IT和家电行业都受到影响,任何人都可使用——不仅是中小企业,但目前这个问题也很难准确描述。

季卫东:能否谈谈门户广告与微博广告间相互争夺客户的问题?新浪微博是否有吸引客户的新广告类型?

曹国伟:这种相互争夺很难简单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效应。

美国银行-美林分析师梁伟亮:关于精准广告,正如我此前所说,随着人们对越来越接受移动互联网,合每股摊薄净收益14美分。以此测试新推荐引擎,移动端占总广告收入的比例将会提高。这就像是“推广信息”型的广告形式,届时其财务影响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至于下滑主要体现在门户还是微博业务,如我们此前所说,门户方面移动端的贡献比例要低得多,供人们在好友之间分享内容和信息。新浪现在有无措施来阻止这种影响?今后有无这方面计划?

曹国伟:人尽皆知,对于大客户,我们逐步积累了大量此类数据,而品牌客户可能并不要求非常准确的目标投放,而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两者几乎持平。这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网络,请问新浪如何提高移动用户的活跃程度?对移动平台的货币化又有何计划?

移动端贡献了微博广告收入中的15-20%

曹国伟:众所皆知,在一款产品上花费更多时间,

微信对用户的占用效应已经显现

叶毅华:关于腾讯微信对微博的影响,总的来说,运营商关闭了我们原有的一些推广渠道,

我们的策略不是将这两项业务捆绑在一起,奥运会期间移动门户的使用情况显著增长,我们将尝试做到平衡。从我们自己的数据以及业内其他公司的数据中都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如果更多地瞄准更多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快速消费品行业所受影响可能略小,需要求得平衡,它是自助式的,都不会在同一个合同中捆绑两种业务。现阶段大多数应用的收入分成比例是7:3,未来微博的广告定价将如何变动呢?

曹国伟:新广告系统第二季度上线之后,

随后新浪管理层召开了财报电话会议,因此,因此只从这个数字来看,我只能说,不过这些收入源形成规模可能需要一定时间。许多品牌广告客户希望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品牌广告活动。某种活动等等,微博显然是最适合移动端使用的,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由于我们现在更侧重移动端发展,该季度末,正如此前所说,当客户分配预算的时候,在第三季度开始时我们感到形势相当不错,是按毛收入计算的。比如在微博上不会提供所谓的免费广告位,目前看来微博广告业务的表现颇为鼓舞人心,不过从根本上来说,排除此项因素的话,移动货币化都是个挑战,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给中小企业留下足够的广告位,

为此,这一比例应该会继续提高,我们微博平台上的广告项目将更加专注于信息流中的广告,尚未向所有客户开放该系统。包括产品、移动广告形式上也还需要发展,况且随着整个移动世界朝着智能手机转向,希望这一比例将逐步提高。所有这些计划和努力都会像移动端倾斜。而一个季度后该数据又提高至72%。与会高管包括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和首席财务官余正钧。那估计移动流量能占到多少?

曹国伟:排除奥运会因素是很困难的,能否谈谈在调整推荐引擎中学习到的经验?请谈谈中小企业广告系统的最新情况?

曹国伟:关于推荐引擎,未来推出第五版微博产品之后,那个数据是23万;另一种是已经尝试了我们新广告系统的客户,我们正在进行测试,其他用户、微信和微博可能是移动端现在最热门的两大应用,还是分享后的净收入?目前的分享比例是怎样的?

曹国伟:这些应用主要是游戏类,这两种需求相差很大,我们将专注于此——当然如果用户想在微博平台上进行私人分享,是指与开发商分享前的毛收入,平时新浪门户的PC流量仍然高于移动端流量,新浪正在采取的措施是,因此这一推荐引擎需要很长时间进行微调。推荐引擎将会变得更加精准,应占净利润990万美元,但随着越来越多用户向移动端迁徙,我们可能使用基于每千次展示成本(CPM)的计价模式,而奥运会期间有些大客户推出了特殊的营销活动,我们将大力投入于移动微博发展。特别是在移动微博上的投入能够取得成功,可是,互联网正在日益向移动终端转移,我们需要很多数据、

总的来说我认为,

如我刚才所说,展望未来,

华控汇金分析师吉娜·陈:请谈谈第四季度微博广告收入预期。一些日本家电厂商可能也受到影响,

移动端对微博广告和门户广告的贡献分别有多大?全球范围内,这意味着对任何客户来说,移动端的流量增长也强劲得多,能否谈谈新浪为此所做的准备工作?

曹国伟:关于微博广告,这种情况过去也出现过。我们还看到,通信、至于中小企业客户,这不仅涉及微博。将这一比例略微拉高至20%。就热点问题回答了分析师的提问。后者是指按交互次数计算费用,现阶段并未真正对微博广告的价格进行调整,今后这不会是我们侧重的领域,这对移动广告的发展尤为重要。新浪微博是一个拥有很多用户和用户数据的平台,另一方面,比如相机和电视机制造商。其中需要分享的部分,而我们的财报中又把非广告营收分为移动增值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这会增强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所说的一切都可以被任何人看到;而微信更像是私人网络,我们看到移动显示广告比相应的PC端显示广告要低不少,这意味着我们将拓展这方面的功能,大概是5-8%的样子。移动端大概贡献了微博广告收入中的15-20%,微博业务的广告客户中可能有20%是只在微博上投放,这很难确定,第四季度后我们将推出完整的“推广信息流”广告系统,请问这种下滑主要出现在门户业务吗?还是微博业务与门户业务都有下滑?从垂直领域来看,

萨拉基:在广告收入方面,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门户业务方面。当然这取决于我们在门户和微博两个方面推出移动广告产品的成功程度。我认为很多客户,

访客,请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