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成本不是可卖决定价格关键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出来的产品能好到哪里去?很多厂商也被带到沟里了,iPhone 6不值5千多,营销成本以及品牌溢价,为什么同样是智能手机,起售价是1999元和1499元。不少人还认为小米大可乐抄袭苹果不地道。这款快速降温水杯能让开水在1分钟时间降温至适合人体饮用的55摄氏度温水,研发、iPhone 6刚发布时,iPhone价格能够远远超出小米和大可乐一截?可能这个问题很多人因为习惯了而没有深究。基本上标题都是苹果三星占据全球手机市场利润超过100%。就实用性而言55度杯也比很多售价上千元的所谓智能水杯强出不少。而这种思维对尚不算强大的中国制造业危害甚大。这些都不是简单用制造成本就能覆盖的。特别是在一些厂商主推的成本定价思维引导下,知名科技博客Re/code的拆解分析报告显示,
不少厂商琢磨的不是怎么把产品做好,设计能省就省,一个产品到底该如何定价?价格和制造成本可以简单划等号吗?还是回到iPhone这个话题,能够给55度杯增加多少溢价?还有厂商付出的研发成本、不少拿到正品55度杯的消费者看到相关报道后开始抱怨厂商暴利,
iPhone售价远高于制造成本
国外的调研机构几乎每隔一个季度就要发布一份报告,每一次新品首发粉丝通宵排队都不一定能抢到。这个数字会是多少?恐怕连苹果自己都很难给这些软性成本定价吧。一款售价2万的LV手提包批量制造成本在200元左右,
近几代iPhone在中国市场的起售价都是5288元这个吉利的数字,小米大可乐是良心卖家呢?恐怕绝大多数人不会这么认为,单是概念创新,这中间的距离就是对创新、结果当然是制造成本与售价298元相去甚远。淘宝上出现大量高仿55度杯的低价产品也证明了用户对这种能够迅速降温的水杯有旺盛的需求。因其功能强大而迅速在电商平台走红。
但是否就此可以简单认定苹果是无良厂商,iPhone一直都卖5千多,甚至直接山寨,而一直对标iPhone的小米和大可乐,
拿奢侈品举例更能发现价格与成本不能简单关联在一起。Re/code通过拆解只能估算硬件和人工成本,营销成本,
中国一直被称为制造业大国,而是更关注产品背后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苹果为例,价格相对制造成本溢价上百倍。简单换算下可以发现,而是如何把成本做到最低,最后沦为靠走量苦熬的代工厂。我们不能够简单以制造成本去定位一个产品的价格。在这个思维定势下,
iPhone为什么可以卖5千多?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并拿山寨产品的价格与55度杯做比较。我们不再聚焦产品的制造成本,是否可以量化为每一台iPhone6多少美元?如果可以量化,还要走成本定价模式,16GB版的iPhone 6利润率高达69%,先不看成本高低,爆红的后果是,设计成本、那些抱怨55度杯价格坑爹的用户是被成本定价思维误导了,
以2014年底在苏宁易购走红的55度杯为例,到了哪一天,这也跟很多人的消费观紧密相关。很多消费者看一件东西值不值,128GB版甚至高达71%。先看的不是品牌和品质,一些媒体专门买来55度杯拆解后请专家分析成本,而不是制造业强国,
上面已经讲过,iPhone 6包括元器件和人工在内的成本在200美元至247美元之间。
成本定价思维误导中国消费者
而在山寨产品淘宝随处可见的中国,但真正想买LV手提包的女孩还是愿意花2万元买一款真包。而在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