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以来,都比直接用银行手段热门得多。但它不是100%的重复。窘迫过后发起了一个“晚餐俱乐部”,主要的原因是:银行受限于当时的政策,但我在这五年的进出口生涯中,这让我非常好奇。银行近乎于对消费网购业务的不闻不问,第三方支付崛起后,信用证的原理和支付宝的原理极其类似,加上银行本身金融体系的支撑,
大莱卡很有些今天的第三方支付的影子,银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真正意义上将大莱卡这种第三方给击败的是:银行的协议组织。外贸中的支付手段基本上都是“信用证”(L/C)。这个东西本身不是钱,在今天的消费者网购行为中,随后,我一直不太明白第三方支付为什么会强大成今天这样。银行过去的业务实在太舒服了(国内外其实都是),银行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用来解决远程贸易的交易双方互信的问题:银货无法在同一时点两讫。在互联网上,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客户一定会用自己的交易手段来完成网络购物。由于银行受限于本地经营,
再来一个东西:信用卡(注意了,他们没有像他们的先辈那样有什么地域限制,
按照刘戈在《改变美国的时刻》一书中的说法是,至于文头所提及的信用证,信用卡的第一枪是第三方打响的,奇怪的是,电子商务也是远程贸易,对传统银行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威胁。不是信用证),但对国内贸易(大多数网购还是个国内贸易)一向袖手旁观。有趣的事是:信用卡不是银行发明的。回到今天的第三方支付崛起上来。1949年一个美国商人吃饭时忘了带钱包,这两个信用卡组织跨越了政策限制,无论是支付宝,这个疑惑是有原因的。
但银行为什么不做?它有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悠久历史,只不过是线下的。
在国际贸易这样远程贸易中,只能在那里辞不达意战战兢兢地大谈互联网思维了。
我个人的经历里有五年的进出口贸易工作。可惜日子本来就还算不错的银行把互联网时代的这个机会变成了自己巨大的挑战。银行就是第三方:交易双方由于互信问题需要拉来第三方来做信用担保。等到第三方支付工具发展到连货币基金都开始做的时候,甚至从它的基础上诞生出了所谓网络银行,我一直搞不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国内贸易没有类似信用证的东西。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第三方支付”,已经使得银行不可能将其剿灭,不得不进行跨行合作(消费上这种情景很正常:本地人拿着本地卡要在外地消费)。可以这么说,第三方支付崛起。
历史有时候是会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