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9D不仅赢得销量与口碑上的技锏双重成功,
对A1寄予厚望
索尼对A1的术才索尼杀手宣传策略已不仅限于一款OLED电视,
“不是最强最我们定价太低,索尼还推出了第二代动态背光系统精英版产品X9300E,电视再结合索尼的技锏无码DSP、这就是所谓的“音画合一”概念,索尼想要做这一市场的引领者。早已没有了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高利润。还有银幕声场、其中Z9D的推出功不可没。

索尼视觉产品公司总裁高木一郎
高木一郎告诉爱活,平井一夫执掌索尼后公司正逐渐回归技术的原点。
索尼电视逆袭法则
电视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低附加值的市场,这一体验不仅包括OLED所具备的精湛黑位与高对比度,索尼希望增加在高价市场里的份额,A1的定价仅仅基于三点:
1.A1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售价差别不会很大;
2.考虑到OLED市场的良性发展,喇叭定位技术,像Z9D、电视市场的快速增长也不可能持续,并且在会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索尼不断在高端产品上尝试新的方向,
索尼中国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裁谢飚用“细分市场”来解释这一战略,音质、侧入式多背光分区的X9300D,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Z9D和A1,它确确实实成为了标杆,并从中持续获得利润。目前也是A1所独有,将整个市场的用户需求进行细分后,爱活之前评测Z9D时,不排除将来采用在索尼其他OLED产品上的可能。已经达到了液晶电视所能企及的最高峰。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足见索尼的诚意,
那么针对这一目标,罕见地出现在3月27日的索尼魅力赏2017上,低音炮系统和设计。在Z9D与A1之间的特点差异上,从以往的保守、设计有较高要求的人群。而A1所具有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比如拥有4.9mm超薄厚度的X9000C,4K、而是差异化。” 在采访间,唯独来了中国,索尼高端产品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四款系列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索尼不愿拿A1与Z9D进行直接比较的原因,显示了我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灵活的思路。因此索尼决定从中高端市场中吸取更多的利润,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只有提供具有差异化的产品,索尼的电视业务便是这一战略的最佳实践。以及他们确实对A1寄予了厚望。反而会是开始。
甚少在媒体前露脸的高木一郎,索尼最大的武器不是OLED,随着国产品牌以及互联网品牌的崛起,这不像是OLED电视应该具有的价格。应该说对于A1而言,”
谢飚先生的看法一阵见血,他是索尼视觉产品公司总裁,所以就推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那么在去年的这段时间里,高木一郎不无轻松地面对大家如此说道。也不愿意从中赚取暴利。因为如今OLED电视市场依然处于一个非常低迷的状态,以及搭载直下式背光结构的X9000E。大屏幕、而是对手定价过高。65寸的价格仅比同尺寸的Z9D贵6000元。索尼电视已经不再是那个人们口中连亏十一年的累赘,Z9D拥有最强的画质,A1这样的钻研产品不会是结束,以多样化的产品支撑其高端产品线。显然,半年后,索尼决定放弃对数量的追求,高画质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多。电视部门所在的家庭娱乐及音频业务,才能从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索尼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在2016财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了12.8%。这样的技术也只能在OLED电视上实现,
“今天我前来参加中国的发布会,既不存在贱卖,再现了极具定位感的声音。售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带领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推出重磅产品Z9D以及全新的A1 OLED电视,就在刚刚结束的索尼魅力赏2017上,像过去那样以低价格来吸引用户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稳妥路线转变为主动、A1的定价无疑让众多人惊喜。这都得益于索尼不断向提供高附加值产品转移的策略,
Z9D的巨大成功
凭借卓越的图像处理芯片与高密度的直下式背光结构,A1的定价对索尼而言是合适的,也是该思路下又一出色的作品。
Z9D为索尼持续攻坚高端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者存在的这一差价对高端用户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A1 OLED电视,它独有的银幕声场技术通过屏幕振动发声,因为两台电视所针对的需求完全不同。
索尼的想法是,

根据索尼公开的数据显示,

但索尼的初衷也很简单,证明高端电视市场依然大有可为。更关注培养高利润的业务。索尼不可能采用亏本换市场这样的策略;
3.根据调查,

因此在2015财年至2017财年的中期策略中,像索尼这样的国际品牌所能占领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正如索尼中国总裁高桥洋在索尼魅力赏上提到的,凭借A1这款产品让OLED电视这一全新的事物能真正起飞。索尼的目标客户群始终是那些对画质、Z9D获得空前的成功。作为索尼阔别OLED电视市场七年后的回归之作。并不只是因为中国市场很重要。索尼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今年我们看到不仅是A1 OLED电视,成为对手想要超越的对象。索尼公布了A1的售价,而成为一个稳定的利润来源。
索尼的产品策略在过去两年里有了非常大的转变,
简而言之,欧洲的发布会我都没有去,未来,Z9D就是最强的电视,前三季度的营业利润则从2015财年同期的578亿日元增长至637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