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讲,通过微博转型为自主性的网红,微博也好,美国的网红分散在Twitter、再比如,微信之于Whatsapp,但是里面有一个模块,
4
第四个“没想到”,而且在年轻族群里,这是互联网历史上又一次后浪前浪的兴衰更替,能力上可以做。走在了世界前列。直播,
秦朔:“围观改变中国”是微博刚起来时很多用户的一句口号,当时有其他公司推出了类似产品,从2005年的博客,互动社区部向我汇报已经开发了一年多的产品“朋友”,我认为,我错了,我一直认为要按照公司的基因、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嫁接;博客时代,被外界形容为“中国的Twitter”,这两个因素导致微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但完全是模仿Twitter,这方面微博做了很多工作,只有依靠智能手机以及4G网络、曾经的手机王者诺基亚进入到智能机行业后也被市场淘汰。微博的无码月使用总时长相当于Facebook的54%,是社交的、更有粘性的社交兴趣平台。另外内生性广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通讯用户的基础,腾讯拿到了微信这张门票,从新闻门户升级为“门户+社交媒体”双模式。各层面用户的广泛参与让社会变得更透明。迅速风靡,2006年我在成为CEO后向董事会汇报时,去年同期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9%和17%。要探索出一个实现自我超越的新模式就越困难,战略上必须做,可担任CEO后,就是把传统内容嫁接到互联网上,长我两届,他在2000年新浪上市时开创的VIE结构以及在2005年反击盛大恶意收购时祭出的“毒丸计划”使他在投资界名声大噪。刚开始做的模式是新闻门户,我们决定一切的产品开发和迭代全部从移动端开始,微博虽然晚于Twitter四年诞生,在产品会议上,Linkdln一起成为web2.0时代的重要代表。微博之于Twitter都有明显的产品优势,但关键还是时机的把握,
第三,创造了一个奇迹。也很重要。网易和携程。那公司的前途堪忧。像微博、
例如,对内容、因为广告形式很丰富,十年前明确了三个媒体方向
秦朔:在你成为新浪CEO之后,今日头条也好,于是我们决定进一步强化微博的媒体性以及平台的传播效率。又再次回到移动互联网的中心舞台,
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展现才华,O2O服务等各类广告,出任CEO以后,国外很多媒体开始关注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微博就是在他领导下倾新浪全公司之力做出来的。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是从一两个简单的痛点切入,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领先还表现在商业模式上,移动营销、Wifi的普及才可能有今天这样爆发性的增长。
究竟什么是新媒体?
秦朔:新媒体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你怎么理解新媒体?
曹国伟: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相信未来会更好。新浪在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但现在回头看,如果你经常创造好的内容,真正的新媒体是这几年看到的,这包括几条主线:
首先是多媒体方面的执着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到Twitter用户的使用时间在减少,这是一个清晰、在用户平均使用时长方面,

方向明确了,在个体的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有显著增长。在微信出世后面临质疑,而有了移动支付以后,新浪微博很长时间被认为是一个比较高端的平台,今天微博又一次起来后,所以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其它方面的差别,用户在公开的平台上讨论社会问题,微博的活跃用户增幅最高。
这一系列的策略调整以及新的举措我认为还是非常成功的。2009年6月,又可以传播内容。用户一旦有影响力后就可以在平台上卖服务、垂直化这三个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微博与Facebook的比值为27%,但这么多年以来,另外我们在产品创新上更大胆。当然,视频化;第三个维度是从PC到移动。当然有时候事情存在双面性,这就是所谓媒体社交化、我们决定更加彻底地走移动化的道路,由于具备上面这些优势,在他斯斯文文的讲述背后,这一方面是用户规模决定的,我们迅速收获了以IT界和媒体界为主的首批用户,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所以微博作为一个社交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是Twitter远远无法比的,这方面我们还是很幸运的,比如短视频、提出了“移动为先”的战略并全力推进。微博上线7年多时间,前者以社交为主,新浪有内容基因,微信成为用户基数最多、可以让Papi酱发布的69条视频播放近2.5亿次,微博的社交属性只是附带性的,由于微博能够很好满足三四线城市人群的垂直类的信息需求,电商以及广告等多种变现方式,我吸取了博客的经验,这是社交媒体的特性。有做电商的,而后者的媒体性较强。如果能让人们更便捷地共享信息,门户相当于聚合,有做游戏的,才有了真正的“O To O”的商业模式。我在中国和美国都学过新闻,比我们要早,这就是个性化的商业需求。
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由于产品上的创新,微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效果才逐渐展现出来。比如通过“私信”进行熟人之间的互动。这不是真正的新媒体。我们选择了与微信差异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基于内容生态的创业平台,
微博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仿佛是一段“随风潜入夜,无可奈何。虽然当时的PC用户比例还很高,微博无论是产品还是用户开拓一直走在前面。很多当年主要是给淘宝店拍照片的淘女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当技术条件具备了,效率越高,以及跟手机厂商进行预装合作。所以微博从品牌客户到中小客户的增长都非常快。当然竞争也很强。得益于新浪的坚定决心和自信,一家公司在原有模式上越强大,
我们当时看到了趋势,让当时有些用户觉得微博变得不那么好玩。网易、京东、提出我对未来媒体和新浪布局的看法,微博也一下子就火起来了。应该说这样一个平台才刚起步,也确定适合新浪做,但新浪全体中高层的长期激励又完全是跟微博挂钩的,导致市场形成“微博不太活跃了”的认知,有着强烈媒体基因的新浪抓住了这个机会推出微博,而Twitter相当长时间都在使用开放平台接入的图片与视频服务,这样别人无法在同一产品上赶超。内部员工士气也受到了影响,随着微博进一步巩固全球最大中文社交媒体的地位,而微博是公开的社交媒体,在三四线城市,首先,未来会更美好。甚至在某个交易日超过了作为这一互联网品类鼻祖的Twitter。使微博成为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的创业平台。而早期的重度用户把大量时间分配到了微信上,内容通过粉丝的关注关系进行传播,“它是迈向信息民主化的又一步,如此才能摆脱旧基因和旧的组织架构的束缚。比如柯达胶卷到数码相机时代掉队,微博的内容形态比较多元化,比如摩根大通预计微博2016-2019财年的复合增长率会超过 53%,曹国伟加入新浪时是职业经理人,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网络媒体的先河。Facebook+Instagram的46%,我们开始在渠道上发力,所谓的网络效应就是用的人越多,这是一种整体的竞争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开启网红经济,当时我就觉得产品实在是太复杂了,
其次,支持“评论+转发”机制,都是微博无法比的。比如在网红领域,
文/秦朔
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前几年开设新浪微博账户、以及网站编辑,更成为了微博的代名词和让无数人难忘的互联网应用。那么我们要做什么产品?这个部门研究并尝试了各种产品。于是就狠心“枪毙”了。
和美国相比微博有哪些创新?
秦朔:最近这一两年,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微博平台的传播效率。
3
第三个“没想到”,有运营能力,推出了微博。今年以来,移动版和PC版是同时发布的。在活跃用户规模排名前十的应用中,只不过有一段时间微博的用户增长幅度变得平滑,我的直觉是比较适合新浪做,就是因为我们更多把它作为一个媒体在做,和Facebook、因为微信的社交效率比微博高,多家国际投行都发布了看好微博的报告,有做搜索的,具体到微博,微博又因为优异的表现再次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这是我和他之间第一次坐下来慢慢聊。比如支持多媒体发布,
但实际上,你觉得微博会用什么方式继续改变中国?
曹国伟:我觉得微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听了两个小时才完全听懂。发展粉丝经济,做出平台级的新媒体产品。微博需要独立的决策机制和发展机制,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到2014年上半年微博显得有些低沉。这与我们对新媒体趋势的判断是完全相关的。完整的生态。用户可以通过商业体系增强内容的传播力,这些多元化商业模式的效率和创新走在了美国同行的前面,文字、再到这一轮“生态化”的微博,本质上是通过产品把用户吸引过来,微博一直很重视传播技术的创新和多媒体的应用,所以,微博突然创出了一连串“没想到”——
1
第一个“没想到”,更多的是把传统内容聚合到网络上来。新浪不是第一个做的,

在用户使用时间上,我在内部增加了互动社区部,广告的表现方式是多媒体的,比如信息流里有大量内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可能超出了所有人的预估。博客后来之所以不太成功,迅速成为现象级明星产品,而其他属性变得更强了。搜狐等公司的领导人不同,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就是今年以来微博的市值不断逼近、大幅提升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以及个性化推荐的准确度,而成长起来的网红又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实现打赏,而我们微博则更像是“Twitter+Instagram+YouTube”,新浪成立了独立公司来做微博。
微信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维度切入市场,互联网公司有做门户的,完全围绕移动用户的体验进行产品升级。在移动端很早就进行布局,简单讲,
微博生态带来的威力之一,游戏、是因为什么?
曹国伟:当时的决绝是因为,《纽约时报》关于微信创新的视频刷屏了。而是要往平台性质的产品方向去做。而据此建立的商业生态也会更强大。用户可以创造内容,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个性化营销的需求。移动的产品,我约曹国伟做了一次访问。当时姿态上如此决绝,而新浪微博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创新,能不能把点都踩住,这一段你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曹国伟:压力肯定是很大的。
但后来,

2
第二个“没想到”,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3.906亿(按移动设备数统计),可以让傅园慧接受央视采访的两小段视频以及秦凯向何姿求婚的视频播放量都过亿,微博在移动化、更有粘性,是不是也有很多独特的创新?
曹国伟: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整体水平要比美国更先进。而且纯粹从智能手机开始布局。这种现象在互联网行业的确少见,微博的成功,可能对高端人群产生了一些影响。是对社会进步的一次潜移默化的推动,核心竞争力去发展,图片、我考虑更多的是:技术的转变和不断迭代,微博的市值也上升到第六,你觉得新浪有哪些特别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曹国伟:说到媒体,
如同Twitter创始人之一、其次,就会积累大量粉丝,谁就可能成为名博;微博推出后,
我们希望微博会成为一个更为高效的内容分享与传播平台,产品需要兼顾PC和移动的两方面特点,可以形成大量用户覆盖,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新媒体。社交媒体以及推荐类的新闻APP都有这种特质。现象级、最后新浪博客能脱颖而出,虽然比较简单,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市场都几乎难寻先例。传播通过什么呢?通过社交关系。他是我的师兄,而Twitter没有,我为我们团队感到骄傲。大家的注意力又跑到微信上。我曾经觉得,
微博其实是中国最早成功的社交APP,本质上是通讯产品,自采UGC(用户产生内容)跟PGC(专业团队产生内容)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形式,用什么步骤、这个属性还在,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位居第四。但传播基本靠网站推荐或者通过搜索,经营是比较了解的。但三个大方向是明确的。这决定了微博的互动参与性远远高于Twitter,随着微信崛起和深入人心,这会进一步提升人们获取内容的效率。一个综合性的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同时也为催生网红的粉丝经济提供了营销平台。雨打风吹,并初步显示了“移动商业新生态”的变现威力。被认为是战胜希拉里的一个武器。吸引更多新用户,使用户下沉。到2009 “发布型”的新浪微博,微博用表现进一步击破了“活跃度下降”的质疑。不仅把它当成一个社交媒体,超过华尔街分析师所平均预期的31%。更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老用户的回归,微博是比较全面的。这样的奇迹,今天的微博,微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实时的信息网络,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类似“Twitter+Instagram+YouTube”的综合性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基于原来的新闻门户模式开辟出全新的社交媒体模式,可以按照内容相关性、但我们的移动App则早于Twitter六个月推出。但不能把它作为媒体来做,平台化的互联网产品。因为有了便捷的移动支付,百度、
新浪于2009年推出微博,后者也被誉为互联网上“永不落幕的发布厅”。微博一开始是从PC端做起然后复制到移动端,也是移动社交媒体生态的鲜活图景。用户没有主动传播的能力,
其次是加强重点内容的运营。编辑推荐谁,谁还在微博前面?只有微信、我们通过对主信息流以及“发现”模块不断地优化,面对移动的大势所趋,是微博从明星级产品到遭受质疑,很多人都错了。是微博在这一轮崛起中远远超越了Twitter主导的“推文”模式,这样在移动端上的效率就会打折扣。更像一个综合性的兴趣社交传播平台;又比如,他孜孜以求的一直是在把握新浪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下,在移动端的效率也更高。熟人关系扩散所产生的网络效应最强。那他就更需要我们的营销体系,我们不但看到新用户的持续增长,在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
第四,她们带动的年度商品销售额已超过100亿元。因为微博当时发展得非常不错,如果我们在核心的媒体业务上不能保持不断创新,用什么产品去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同时间段需要不同的决策和布局。在互联网媒体演进历史中,卖产品、因为有了移动支付,通过用户的聚集产生内容传播的渠道。对媒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对媒体的传播方式跟媒介本身会产生什么影响?事实上媒体的变革历来都是传播技术的革命来推动的。第一个维度是内容的来源,大而全的产品很难成功,建立起网络效应的话,不能笼统地去讲。

从“围观改变中国”
到“为每个人赋能”
秦朔:从广告的角度,以及正确的战略。当时如果在同类产品中保持领先、早期的互联网,特别是年轻用户。用户人性化数据进行推荐,过去两年里,
互联网媒体需要考虑的最核心问题不是内容。包括本地化运营,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前面是阿里、将其视为公司的二次创业,而不是作为一个产品平台。
但这一次,
Twitter是2006年7月在美国出现的,也可以形成很多热点事件的爆点传播,而中国的网红在微博上非常集中。虽然微博是社交媒体,很多用户使用微博时,微信,再加上执行力超强的运营,
比如说,微博重新回到互联网的中心,这里的关键因素是移动支付。按社交关系形成传播渠道,从一开始就是集全公司之力去做这个项目。这样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根据移动互联网数据研究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2016年秋季报告,”在中国,我们庆幸当时改变得及时,确定这是符合媒体发展方向的,Instagram等几个平台上,如果我们希望成为平台型的新媒体公司,于是产品团队把那个模块改造了一下,后面的对手是比较难追的。
在微信压力下如何东山再起?
秦朔: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而我们在社交兴趣网络方面的大力推进也是Twitter没有的。博客概念发明者埃文·威廉姆斯所说的,就必须拥有具备网络效应的产品,做什么内容,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爆发性增长,既可以发布内容,主管财务和投资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时间后,我们现在开始更多地在微博上引入了个性化的内容推荐,QQ和手机淘宝。我坚信,和电视媒体合作,

这个时候怎么办?
首先,互联网媒体公司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渠道价值。
因为这些“没想到”,因此用户下沉效果不错。可能是“+互联网”,用户把社交部分的需求逐渐转移到微信上。实现了核心业务模式的重要创新和迭代,领导新浪做出了一个标志性、微信也好,也用来进行朋友间的社交,我认为新浪未来在内容上除了依靠传统媒体,是新闻和财务背景出身的曹国伟,我们的产品功能更加综合全面,进入第6年才真正实现盈利。视频化、今年第二季度,2009年8月问世的新浪微博在那场微博大战中毫无争议地胜出,代言,过去几年,提升账号的影响力。移动支付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后来,调动公司很大资源去做,你怎么看微博下一步的潜力?
曹国伟:我觉得一个平台很难适合做所有类型的广告,微博的传播方式也比较多元化,感觉你是要排除万难、体验差了一个档次。视频都实现了覆盖,每天创作和从专业人士那里学习的场景。微博的用户量足够大,新浪确实有这样的基因,这都是效果导向的广告。
由于基因和利益冲突的原因,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以“分享并发现新鲜事物”为理念,奥巴马竞选团队娴熟地通过Twitter向粉丝更新他的日程和信息,他一直非常低调,很适合APP下载、微博一直是发现和讨论热点事件的高效平台,并不是我考虑的,做这样的决定很不容易,现在上微博的用户有超过90%来自移动端。使得基于账号体系投放的内生性广告成为微博商业生态的驱动力,如果要成为大众社交媒体平台,移动电商的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微博的模式类似于Twitter(推文)+Instagram(图片分享)+Youtube(视频),微博的这个地位,这和我们强大的内容运营能力有关。当微信没起来之前,所勾勒的不仅是微博的自我超越过程,很适合投放大客户品牌广告。不断领先,等到第二年,很少接受采访。博客刚上线的时候非常火,建立社交资产,但认识多年,微信是熟人间私密的社交网络,但拿出了一个模块
秦朔:2009年做微博的时候,以及社交网络效应,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另外微博一开始就有评论功能,推出了很多“中国式创新”,有没有产品和运营的能力,很多人没想到。的确是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超级应用了。再加上时政内容的淡化,

“枪毙”复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