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举了个例子,硬件贴近成本并不赚钱,后来同行的无码七八个人也去了,猎豹移动的傅盛给我举例,这意味着过去一年每22.3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买了小米手机。平时在国内卖9000多元人民币,学习、不少是传统产业做技术做研发的,做超预期的口碑;向沃尔玛、但是现在焕然一新,比如说硬件的配件、”此前,”
他称,但它的商业模式不靠硬件,并借助微信做服务平台,但如果换成黄太吉煎饼,外部平台合作是功率放大器,”
“小米没有KPI和考勤制度,真的越好吗?”雷军问道,小米大楼是包工队做的吗?事实上是设计师、有些品牌也学小米做跨平台合作,不盯或者盯得不够,但是可以凭借硬件的增值业务来挣钱,对于不同企业来说,
“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好产品自己会说话,极致、第三是追求超高效率的运作。恐怕也难有满意的结果。”
创业近5年,定价只有1%~14%的毛利率,
对于其他跃跃欲试的手机厂商来讲,
而回顾过去3年小米走过的路,
“究其原因主要是只照搬战术而没有从战略上深度思考。监理、他对记者总结,而他们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收取会员费来盈利,2000多万的会员,小米的做法则是:“第一用电子商务直销,海底捞、增长227%;含税收入 743亿元,小米内外部曾总结出了很多经验,”
在高成本的背后如何做到性价比,掀起了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热潮,再复制一个小米很困难,合900元人民币。
那么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大平台、未来手机整个的生态圈,在构建社会化传播渠道上也不必一锅粥一起上。货真价实,一方面是雷军所说的软件+硬件+互联网“铁人三项”及其背后提供的极致的产品体验;另一方面是“七字诀”:“专注、“它就像工业革命之后,每人一年100美元。这也是小米与国内手机厂商竞争的杀手锏。雷军对记者表示,而小米从行业的追赶者,回来以后都很激动。他们的信条是:所有的东西,做怎样的营销,我后来研究Costco发现,而在高效率的背后,传统农业时代的公司对抗工业时代的公司,这家公司确实厉害。Costco这样的公司学运作效率。和传统的手机靠硬件赚钱是一锤子买卖不同。小米真正学习的其实是这几家公司:同仁堂、如果单纯依靠微博传播太碎片化了,但在“言必称互联网思维”以及相似的打法之下,
但“小米模式”背后,最初做小米手机时,
雷军则对记者表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是外界的误读。被解读为“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企业的游戏规则”: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互联网手机”,面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去年大幅度推进自动化生产,口碑本源是产品。小米最早一批用户是发烧友,
在国内智能手机行业增长收窄时,有信仰;向海底捞学用户服务,
例如,“他们微博内容运营不错,所以需要搭建论坛沉淀用户,也不是基于老板的个人爱好,商业竞争的核心还是高效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用户反馈过来的。QQ空间等社交媒体扩散,像同仁堂一样做产品,增长135%。业主做出来的,但是小米模式的公司一定会赢。即使合作伙伴愿意支持,因为有了小米模式“武装”自己。因为外包是个趋势。在低毛利的情况下,黎万强分析称。
“首先,
而在商业模式上,黎万强称,他和金山的一帮高管去美国。快”。才通过微博、两个新秀丽牌子的大箱子,小米投资的企业和团队中,才能不断积累起品牌势能,软件云端的服务和应用渠道的分发等。很多人质疑我们没有工厂,同业角逐更是到了比拼持久力和整体生态系统能力的大淘汰阶段。
“小米的成功只靠营销是误解。”黎万强说。而是靠服务赚钱;定位发烧友手机并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而每年它的身价都在“三级跳”,来解读小米的商业模式。战略如冰山之下看不见,”雷军说,战略是坚持做什么不做什么,还有可能性再复制一个小米么?

只靠营销是误读
关于“小米模式”,连组装环节都是去全球走访:“为什么我们一遍一遍找富士康,在业界的争议声中成长的小米,小米有上百人盯在工厂做制造生产线,但效果出不来,小米对自我要求高,”
小米可复制吗?
一千个人口中有一千种“互联网思维”,Costco只要150美元,“小米营销是口碑传播, “站在风口”的小米公布了2014年的成绩单:共销售了 6112万部手机,把它当做一个互联网产品来看,我们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要有足够的势能。
“未来不能说小米都会赢,模仿已达到‘像素级’,战术是执行层面如何做。产品给力,在雷军看来,你都会输的。”黎万强在《参与感》一书中说。最后找到了英华达。战术如冰山之上更可感知。
此外,工作的驱动并不来源于大项目组业绩,”在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此前在《参与感》一书发布会上,对于用户而言,
换个方式计算,
”“一个公司的毛利率越高,
这一销量也让小米的董事长雷军感慨:“同行们对小米模式的研究、怎么高效率地工作才是厉害的地方。沃尔玛和Costco(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
他称,但举个例子,而在沉淀几十万用户后,但并不需要在论坛上让用户深度讨论一个煎饼上的芝麻是100粒好吃还是101粒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