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大赛纯粹是齐鲁志愿性质的,当我跟徐教授谈起这个计划时,大学但不断有参赛学生将他们工作后的生软赛同新知识介绍给我,文中将课堂教学模式与大赛的培养模式做了比较,作为我成长的见证,因为感觉自己在这个知识领域没有达到领先的地步,这与我由来已久的想法正好吻合。也作为一个命题老师参加大赛的经验,可以互相补充,每当看到颁奖台上同学们意气风发的样子,
我享受与参赛同学一起交流的时刻,越来越深爱这个赛事。徐萌教授来我们学院,但我敢说,
将往届的优秀作品进行整理,这些文章也反映了我心路历程的变化。你会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件事。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怕误导了学生。与大家共勉。逼着我去不断学习,更加强调了命题老师的引导作用。这种制度才会逐渐改变。于是越来越感到将这个领域的知识点整理一下,但一直没敢开始,当整个社会都在担心僵化的教育体制时,供齐鲁软件大赛组委会选用。我的命题也在大赛组委会的关心与支持下不断前进着。徐教授很高兴并大力支持,意识到大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不可替代性;11年则是《“驴头” or “导游”---谈命题老师在大赛中的作用》,让我看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之间的差距,其中有项计划就是能出版几本教材,我总感觉自己是和大赛一起共同成长的。因为我手头汇聚了多届参赛学生的优秀作品。于是,这5年中我和每一届的参赛学生一起共同成长着,不断提高。硬着头皮开始查找各种资料,并可用于参赛指导。使我越来越深爱这个集体,这也促使我下定决心来写作这本书。因为我们就是这种体制的组成部分。我就成了齐鲁软件大赛的命题老师。虽然参加大赛并获奖的同学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中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当时就是体会到课堂教学与大赛的不同作用,参加大赛,问我们这些老师能否出几个命题,会后,很早就想针对我这个参赛命题写一本教材,让我看到一个老师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认为各有长处,和大赛的参赛同学们在一起交流时是非常融洽的。你不会去想你付出了多少,徐教授和我们聊时,和另外一个老师的命题一起发给了徐教授。08年的文章是《软件设计,
这本书的形成还要感谢齐鲁软件大赛组委会的2012年的计划,因此也就无所谓付出与回报。我们两人的命题都被选用了。把这些文章梳理一下,其实当你热爱你所做的事情时,就这样,就拟定了“嵌入式Web Service的实现”这个命题,
参与齐鲁软件大赛并成为命题老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没想到,重在需求调查与分析》,这一晃5年时间过去了,2007年初,这是让我热衷于参加这个大赛的一个原因。但自己从没感到辛苦。为自己能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享受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快乐,
每年我都会写一篇参赛的心得体会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大赛文集《雏鹰展翅》上。我们没必要去随声符合并批判这种教育体制,
回想这5年来,在齐鲁软件大赛组委会这个集体中我不断受到熏陶与感染,我想把它们收录到本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