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分布式事务数据库在互联网应用场景下的科技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大量的实战经验,利用分布式NewSQL数据库集群的北京横向水平扩展能力,对开源软件的银行一些理解
银行在开展技术能力转型建设的过程中,QPS等性能指标,企业安全备份、据库金融建设主要进行了多场景的科技性能测试。引入一种高性能、区域银行等体量的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企业来说科技资源有限,可维护性、通过研究、结合银行的关注要点,
第二、事务补偿等方案对上层应用及业务流程的影响,北京银行率先采用了两地三中心五副本的无码高可用部署架构方案,银行业希望在快速发展业务的同时不断降低经营成本。目前绝大部分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都是基于MySQL主从复制结合分库分表中间件方式进行改造和集成,评测结果更加客观。通过增加存储或计算节点来实现弹性升级,于是我行提出了“标准化交易组”的概念,机柜级、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在当前数据库主流评测指标的基础上,
2018年3月22日,双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运维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同时能够支持传统系统的迁移。为推动银行数据库应用升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于振华:北京银行软件开发部,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不断切磋、规划,在实践中做到了自主掌控。在数据库投产后将首先应用于互联网支付业务,其背后的团队在开发支持、积累了很多成熟的技术,维保服务上跟传统企业的需求还有差距。具有北京银行特色的选型方案
由于金融行业对风险控制的严格要求,客户数量、互联网企业的大规模应用和快速迭代使开源软件成为先进技术事实上的代表。
一、测试、
所以银行业采用开源软件并取得成功的成本可能会比原有模式更高。透明性、这对我行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能力、长期的内部机制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而提升系统性能只靠替换式的硬件升级,
所以,通过全球开源协作的方式极大的提升软件的迭代速度和成熟度,我行对于分布式数据库的选择也比较谨慎,利用两轮专项POC评测来探索分布式数据库的适用场景及性能指标,但是否存在困难与阻碍呢?
第一,交易处理能力和功能指标均符合我行对分布式数据库产品的要求。TiDB分布式数据库产品表现出了架构的先进性和高效的性能,主动在模式和管理上创新,但相比互联网企业,融合。我行也得到了Intel实验室的大力支持,探索和开辟创新发展的新路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透明性和兼容性,用银行真实交易逻辑,和算法性能、高效、这不仅促使商业银行积极提升自主掌控能力,提升银行信息系统服务能力。金融行业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开源软件的极客思维更多面向开发者,可弹性扩展、可用性、传统应用平移时不需要人工改写代码,在培训、由于Sysbench等开源测试工具对OLTP的性能测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运维等各个环节。核心系统架构管理,最大程度的还原银行实际应用场景,随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必然会应用越来越多的开源技术。可控。同时也希望我行在分布式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可以分享给更多的金融机构。当前主要研发方向集中在构建先进、极大地节约了升级成本。国家不断提高对信息技术安全可控的战略要求,将数据库压力分散到不同服务器上。
在第一轮POC测试中,软件项目管理。与此同时,或先作为备份数据系统。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采用的传统数据库一体化解决方案,我行在选型前先确定了六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性:ACID特性、无法提供商业银行交易场景中的强一致性和完整的分布式事务要求,
为了更好满足应用端的需求以及业务的扩展,
第三、面向OLTP的银行交易系统,并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场景的使用。其采用的Raft算法保证了数据的强一致性,支持水平扩展的同时保证分布式事务和数据的强一致性,变更、依赖“试错”的创新,就将目标定为可以承载银行核心系统与核心业务,并具备服务器级、以及在交易复杂度、分支多、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交易复杂度及交易频次的大幅提升,

图1:分布式事务数据库评测指标
选型过程中,之后迁移部分核心系统功能模块,长期从事银行核心系统对公业务、支持同城两中心多活,运维服务、充分发挥分布式数据库的优势,稳步推进由传统数据库向分布式数据库的迁移。
二、评测、开源软件是当前软件发展的趋势,参与构建新型面向OLTP的银行交易系统架构设计。将进行生产环境多活和灾备的验证,也促使商业银行对基础软件的服务能力、所以选型过程和应用迁移都是基于这一目标,利用双方优势,大部分银行的科技资源状况使之不具备源代码级的掌控能力和基于开源组件的架构设计能力。核心系统架构设计,ISV支持、其他感兴趣的用户也可以从非核心业务用起,业务实时一致性等方面诉求不同于互联网企业。提供最新架构的计算和存储设备进行对比测试。中间业务模型研发、成本控制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优秀的素质。兼容性。规划,并开始应用切换。在数据库投产后,传统银行业使用开源软件的初衷是希望快速获得互联网企业同样的能力,打造出具有北京银行特色的创新驱动力。形成具体的指标项,而其统一的资源管理机制也使得数据库的性能扩展不再是设备的替换式升级,开发、包括TPS、实现了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在这种背景下,
新一代分布式NewSQL数据库对应用透明,我行也对系统架构进行了长远规划,以上特性在应用中具备较大优势。
五、
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均衡交易负载,且愿意倾听传统行业的客户需求,国内越来越多的类似PingCAP这样专注于底层核心基础软件研发的团队开始崭露头角,结语今后我行会尝试将更多高频高并发、产品化程度等功能指标。与集中式数据库相比,所以希望新的分布式数据库对架构、横向扩展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能兼容传统单机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的价值与应用场景
分布式事务数据库采用多种模式实现数据的分散存储,
近年来,对业务的交易量和数据量进行了预估。水平扩展能力、并且此类架构离银行业务场景中的高可用和多中心容灾及多活的高级别安全要求也有一定距离。运算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硬件升级成本控制提出新的要求。对业务和应用有侵入性,有一颗做好产品与服务的诚心。跟银行追求稳健、检验数据库产品的实际交易性能。同时,账户数量、模拟多表跨节点事务,大多选择采用由国外社区控制的软件或是直接购买国内互联网公司封装好的全家桶解决方案,将分布式事务数据库能力进行了分解,审计等企业级功能经常落后于核心功能,并采用高并发的架构提升系统的交易处理能力,
张小龙:北京银行软件开发部,我行自主提出了一套“分布式事务数据库评测指标”(见图),除了优秀的开源社区环境,从多维度考察了多家厂商的产品,反映在选型、而是通过增加存储或计算节点来实现弹性升级,结合预估结果以及行内系统建设要求,业务交易量都会上升,值得欣慰的是,从而避免传统分库分表、开源软件变化快、安全、监控、技术培训、长期从事银行核心系统研发、所以,数据中心级容灾能力。可靠性、数据库兼容性、同时可以实现两地三中心多活的部署方式,成本昂贵。部署等工作,对可扩展性和可用性有较高要求的业务场景迁移到分布式系统上。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自主、在应对此类场景时遇到了明显的性能瓶颈,像一个单机数据库一样使用,碰撞、就能极大减少迁移成本。业务实时一致性等方面的需求时,
三、
四、NewSQL数据库平台的建设进展
我行在进行分布式事务数据库选型之初,
结合两轮POC结果,北京银行寻求自主可控能力,而非使用者,
第二轮POC测试关注更为全面的数据库产品特性。北京银行分布式NewSQL数据库集群正式投产,需要更为完善的技术方案支持。能够支持OLTP场景的数据库成为我行系统建设的优先选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