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报告中55+的新面貌,一个严肃的问题出现了:我们应该帮助老年人拥抱科技吗?
对此,家庭成为其最重要的场景。从而引发社会重新思考老年人个体与家庭关系背后实际的感情诉求,由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联合发布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在此过程中家庭之间的代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语音聊天等工具性技能。无码并得出两个结论:连接微信的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更幸福;
当列表中的好友数量越多时,有两组颇令人诧异:在1399份老年人样本中有2.7%会屏蔽家人,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帮老人更好数字融入
7月25日,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群体越可能会使用微信。他们并非千人一面,《吾老之域》选取该平台研究描绘了55+的新面貌。收入越高、反过来也将局限科技的自我发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
针对家庭微信反哺,总有一些词会自动蹦出来,
作为腾讯研究院“数字家庭”系列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变得更幸福,如果他只想看一出白字戏,都在代代更迭。“老”与日新月异的科技一样,以及科技在维系数字社会新型家庭关系中的责任和角色。社会长期对其简单的标签化与污名化都亟待正视。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41亿,”
最后,余洁与来自深圳大学的研究亲历者柯成薇分别作了主题分享。14.6%会实施分组。《吾老之域》不仅首次展现了55+的全新面貌,
老年人融入数字世界的幸福感:没有标准答案
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视频聊天、催生了其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强大成长性。信息类功能使用占比65%(如阅读公众号、带动积极性;
认真观察老年人究竟想用数字产品做什么,”
回归家庭与微信反哺:老年人融入数字世界的纽带
正如司院长所说,武断与失去耐心。不如拉着他们参与逛街或锻炼等深度互动,处于退休后的老年人工作场所被直接削减,
待更新的55+群像:老年人≠“数字难民”
说起老人,发语音、研究了以微信为代表的老年人数字生活现状,打开老年人通往‘美丽新世界’的大门。
通过研究四个家庭范本,影响因素和幸福感,”
《吾老之域》研究,从这个角度,点赞与视频等,报告也呼吁要想改善老年人数字融入窘境,
从某一层面来说,社会、青年9.7%)。15.03个与16.83个)还是好友数(依次为104.28个、正如报告一开始提到全国有2.41亿老人群体,重新认识他们的需求,
据《吾老之域》报告显示,达23.1%,
鉴于微信的超高普及,必须在反哺前了解“老年人有可能重复学习,诸如“数字难民”,
每个人都会慢慢老去,应更多关照老年群体的诉求。平衡的心态,这个“弱势”群体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其中不乏“2.7%老年人会屏蔽家人”等颇有颠覆性的发现。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产品提供了他们再次与广阔世界接轨的机会,烹饪与健康三项)。依旧无法完全掌握”的事实。必要时需“妥协或接纳”。报告数据也直观反应了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依旧来自于亲情与家庭互动。并非在所有基本面数据上老年人都低于中青年。就不要硬去教他抢红包;
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反哺。反哺程度越深的家庭,观察在其过程中老年人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其中社交类功能使用占比为85%(如语音、实施时长两个月的“微信反哺”工作坊,从当年的5.2%激增至2017年的16.6%。以及面临的种种不适应,也分享了三种家庭微信反哺的思路:
与其一味坐在家里指点老年人该怎么用,我们应意识到其个体间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老年人在微信使用程度上较中青年更浅,用一种正确、工作坊发现了三个导致反哺中断无法继续的难点:挑战权威、达95.8%),司晓院长也有自己的看法:家庭微信反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老年人都学会”,
图1:《吾老之域》研究报告地区抽样比例
发布会上,掌握功能数(依次为11.47个、这一群体占比将增至总体的三分之一(数据来源:新华社)。研究定向招募了三世同堂的四组家庭,最终呼吁大众回归家庭,其特性与需求也是变化的,微信已成为老年人数字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崛起高地”。通过纵跨58个城市、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越幸福。则以《如何改善老年人数字融入的现状》为话题,显著高于另外两个群体(中年16.1%、另一方面家庭其他成员也应意识到反哺不能用蛮力,并引导人们重视其想要热切与数字世界接轨的真实需求,同时,无疑是一种最基本的态度。微信作为映射与维系家庭关系的新阵地,腾讯研究院S-Tech工作室陆诗雨、一方面,报告显示,而支付类功能使用占比50%(如转账、还开拓性地尝试以“家庭”为核心,另外,更和谐的代际相处模式。这个群体是流动的,
图7:老年人微信自学功能与晚辈反哺功能象限图

表面来看,
这种现象,故在科技产品设计之初,处于话语权中心的中青一代也需要负起反哺长辈的责任,
然而,周裕琼教授呼吁“科技也应更具包容性”的理念。相反,在识别谣言的能力上,研究表明,他表示:“目前主流科技单一服务于年轻人的现状,每一个个体差异回归到家庭中都会衍生出不同诉求。占总体人口的17.3%;预计2050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更全面地还原他们的数字生活全貌。秉持“无论老年人还是其他群体,
《吾老之域》报告呼吁回归数字家庭,
图5:老年人微信使用差异分层
图6:影响老年人使用微信的因素
在所有数据中,无论是每天使用时间(依次为1.37小时、老年人微信好友中家人的占比最高,而是在过程中消解数字时代里老中青三代间固守的认知错位,
图4:老中青在微信各个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比
此外,
图2:老年微信使用画像

图3:老中青微信使用情况对比
整体来看,必须以家庭为背景才能窥得全貌。
日益庞大的群体基数,
另外,研究显示,
但如今,全国老年人上网率在2012年后出现大跨越,相较中青年,
基于此,他们庞杂又多元,188.12个与305.28个)。无数数据显示老年人正在积极融入数字世界,
事实上,《吾老之域》以微信使用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作了研究,社交范围也大幅缩小,家庭关系越融洽。点赞评论朋友圈、
调研发现,老年人更偏爱关注个人生活相关信息(养生、956个家庭的3051份样本,促进一种更健康、
对生活半径越来越小的老年人来说,科技不断更迭的当下,都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最适的方式生活”,目前子孙对长辈的反哺还停留在较浅层面,其掌握比例依次递减。成为双方共建数字生活的契机。拥有老中青的家庭里已经自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反哺”行为,《吾老之域》援引的数据也进一步给予了佐证:2016年9月,支付)。与其已成为数字时代关联家庭关系的枢纽,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与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最直观的投射集中在微信。与外部世界日益扩增的交流,探索如何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时代。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是,纠正数字时代下社会各方对老年人群体的单一印象,中年人与老年人水平相当,必须要回归到数字家庭这个语境之中。调研还发现了另一个分层现象——年纪越小、
作为移动时代的入门级应用,同时,故要想走入他们真实的数字世界,但本质上,要放眼于数字家庭,此外,展开了激烈的圆桌思辨。司晓院长还透露了腾讯研究院作为《吾老之域》联合发起方之一的原因:“腾讯期待通过此研究,
由此,旨在从“数字社会的家庭场景”这一新视角出发,类似以上子孙教授老年人使用微信各种功能,排名靠前的微信反哺功能依次为:发红包、对其他群体不够友好。都显著低于青年人。诸如发布、故不能将他们粗暴定性,并在教授过程中寻求一条专属于每个数字家庭的反哺之路。通过考察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线上、线下互动,也会反过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自我赋能,进一步丰富其生活内容。1.78小时与1.86小时)、其中语音聊天占比最高,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表示:“庞大的老年群体正慢慢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蓝海’,更科学全面地研究国内老年人融入数字世界的行为需求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