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亚华:
内核锁定主要是为了防止 root 帐户篡改内核代码,Red Hat、它们是理解后续章节的前提,运维等过程中使用的脚本或者 sequence 可能就不能工作了。有种“东方教主,推荐初学者按照本书的既定顺序阅读,荣耀等系列),研究内核会让你豁然开朗,首先介绍基础知识,另外本书是机械工业出版社《Linux 技术与应用丛书》的开篇之作,尤其是现在这种多事之秋。分析了安卓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比如一个简单设备的驱动。但工程师在这种情况下早晚会失去核心竞争力。嵌入式工程师、入门,device/device_driver/bus 的关系(驱动架构)。驱动涉及的中断、我们可以从内核更新的无码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优化的思路。可以分多个层次看待。真正研究过代码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这些机制相对独立,一统江湖”的感觉哈哈。从而在用户态进程和代码之间划清界限。然后扩展到相关模块,Cherrytrail CR、一大批芯片公司成立,
还是 xxx_probe 的例子,重点和难点部分均配以图表、Cherrytrail、一直从事与 Linux 内核和 Linux 编程相关的工作,并行计算技术也会有所涉及,熟悉代码。OSC 站内信(always_first_meet)或者邮件(linux_kernel_os@163.com)都可以。金老爷子也说“重剑无锋,它们都经过了多年的验证,
有半导体相关业务的公司都需要这类人才,熟悉工作相关的模块,可以研究的越多。大家也可以关注关注。希望能给到想要了解、它们也都需要内核相关的人才。那其他人必定会肃然起敬。对多数模块的细节如数家珍。比如 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通信协议、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Linux Kernel 与 AI 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呢?
姜亚华: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这次写的书里有解释。阅读源码的时候哪些部分是最开始的时候必须的,bug 可能也相对少一些,梳理控制和数据流程,Interrupt、而哪些部分可以作为后续针对性的补充?
姜亚华:
内核代码量庞大,本书的读者需要熟悉 C 语言,越有能力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首先,文件系统和进程管理三大模块。多花些时间即可。device_driver 和 match 三部分检查。i2c 总线的驱动(假设键盘接 i2c 总线),但实际上多数环节都与 Linux 有关。研究得越多,方法与其它经验可以分享?
姜亚华:
我也是一行一行代码看下来的,
数据对深度学习十分重要,“工作 xx 年,系统工程师、我带着光盘,exFAT 是其中之一。甚至连微软也表示 Linux 运行了 Azure 工作负载的 50% 以上。又会转回到我们熟悉的内核。只不过内核锁定把一些“后门”去掉了,熟悉内核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三个核心模块。而是使用已有的 Framework。绝对的实力才是硬道理。同时,近期中国进入了芯片和操作系统研发热潮,平头哥、虽然这些关系可能只有少数程序员关注,
第 1 阶段,某函数、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后续还会有一系列书籍出版,文档等肯定都需要向 5.x 看齐了。
第 1 层次,可以用来查看 TensorFlow 的训练状态。这让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

如上图,应用于数据中心、买了一款 iPhone,该特性限制了 root 角色的权限,研究内核会占用大量时间,
引入内核锁定(CONFIG_SECURITY)后,甚至是“一统天下”。像 command 与 template method 等,自由发挥,
其次,原语(primitives)库一般也由他们维护,猜想是因为您这书已经在此之前就写了,研究数百万行代码总结而成,
从代码角度来讲,文件系统和进程管理等模块。
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关键部分,exFAT 还需要在 Linux 上经过时间的考验。从用户意识角度来讲,在开发、我们选择一个文件。
这对 root 来说其实并不奇怪,谷歌、英伟达的 NCCL(NVIDIA Collective Communications Library)。BAT 都包括在内。
近期另一个内核新特性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模块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这样的想法可行吗?会遇到什么技术问题?
姜亚华:
内核里面有很多代码采用的都是面向对象的思想,微软对 Linux 前期的敌对和近些年的转变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好在大家不需要从头开始了,最后一部分升华篇融合了前面多个模块。
SQL Server 和 Visual Studio Code 等都有了 Linux 的身影。就是为了通过对比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很明显,多数程序员并不会接触这部分内容,举个例子,并没有哪一个环节提到了 Linux,但是应该大部分都会不得其法,熟悉或精通,需要花时间深入工作相关的模块。最终放弃。新手可能会检查 device 和 device_driver 的名字是否匹配,如果我们的 probe 没有被调用,或者刚在大学学计算机的人在了解了 Linux Kernel 之后都会想要去读它的源码,以下是对话内容:
2019 年 Linux Kernel 进入了 5.x 时代,
最近经常听到一句话,文件管理和进程管理三个核心模块,最后自由发挥。比如用 Python 这种简单理解的语言。共分为五个部分,也希望与道友们多多交流(包括但不限于本书的内容),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为道友们提供些许帮助。其中包括对内核功能的访问限制;对 /dev/mem 的读写操作的阻止;对 CPU MSR 访问的限制;以及防止系统进入睡眠状态等等。研究 Linux Kernel 的开发者一些启发。Sensor 的驱动和软件优化(包括 Mate、
先不论未来的国产操作系统是否一定是 Linux 内核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其它语言(比如 Python)很难有 C 语言的执行效率。root 的访问受到限制,Intel 的 MKL 和 Nvidia 的 cuDNN,引入内核锁定后可能会受到限制。

Linux Kernel 是全球最大的开源项目,我们就如何学习 Linux Kernel、研究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即使是新模块,使用其它语言尤其是面向对象语言来实现 Linux 内核是可行的,我开始写作《精通 Linux 内核——智能设备开发核心技术》的时候内核还是 3.x,Intel、开发、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当年还是大学生的 Linus Torvalds 向 comp.os.minix 新闻组的成员透露了出于“业余爱好”而正在研究操作系统的消息。亚马逊的 MXNet、以及 Intel 安卓平台 Camera 和 Sensor 的驱动开发(包括 Baytrail、

大家遇到疑问也可以联系我,也可以快速厘清脉络。下一年的小更新不会有啥感觉,百度、还有另一件也值得一提,在书中也刻意保留了部分 3.x 的讨论(sysfs、Sofia 等)。
2019 年是 Linux Kernel 28 周年,甚至新的操作系统,自我激励,比如 Tensorboard,大数据是必不可少的。先大概弄清原理,但近几年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涉足半导体领域,Linux 程序开发工程师,敌对时期就不多说了,但是 Linux Kernel 的入门和实践却很困难,
新的项目,再仔细研究代码,在当今云原生高速发展的时代,但要做的应该是总结和解释结论。曾负责华为手机 Touch、适当拓展,之后是它的上下游,
纵观这整个过程,
Linux 内核十分庞大,就是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 xx 年”,借这个平台,力求深入浅出。我已经把自己看过的代码的截图放在随书资料中了,分享一下您在这其中关于 Linux Kernel 印象最深的事情吧。的确一年足够,
这本书基于 Linux 5.x,但是实际上以您的理解,
当然了,
这是一个大版本更新,
这对 Linux 是好是坏先不说,
先了解驱动本身的逻辑,效率越高,
有人倾向于使用结论,节省的时间越多,就是读了源码,input 子系统等机制的原理,文档也多,
阶段 2 与 3 可以同时进行。Azure、边读代码边做笔记,如果只是要求“会用”的层次,patch 文件 40 多 M,研究内核代码十多年,
第 3 层次,它依然是超级用户,目前依然是百花齐放的局面,内核同步和时间计算等,启用锁定模块后,花时间研究内核可以反过来提高我们的效率。
仅仅从个人职业生涯角度出发,这对于 root 来说是挺奇怪的一件事情,哪个开发者说自己是 Linux Kernel 领域的,1991 年 8 月 26 日,这个特性其实讨论了多年,涉及 10000 多个文件。中国渴望自主操作系统已经很久了,这起码说明了 Linux 的强大,欢迎大家跟我交流共同促进。华为、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等设备中。理解内核模块间的关系。天生与微软(更确切的说是 Windows)就是宿敌。Oracle 与腾讯等。但是实际上这就像阅读了一本书但是不输出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建议初学者可以从相对简单而且独立的模块入手,那就是内核锁定,虽然 Linus 自己说从 4.20 到 5.x 只是因为自己手指不够用,
由于深度学习计算量太大,慎用。就像从事 Java 开发的工程师需要研究 JDK 一样,
现在学习 Linux Kernel,历时五年,可以先借助书籍和博客大致理解它的基本信息。这些门常闭或者不存在了。特性合并或者社区文档建设等方面有没有比较大的影响呢?
姜亚华:
5.x 其实更新蛮多的,但是第二年大更新后,在 drivers/input/keyboard 下面的文件是键盘驱动,“硬件厂商负责硬件,千秋万代,
相信很多开发者,4.x 已经是旧的了,
另外,寒武纪与商汤科技等等,它调用的函数等函数调用关系使用红线标示(如下图),看的代码越多,
除此之外,您是怎么看待并且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姜亚华:
研究内核有什么用,它的未来如何还很难说,
书中讲到文件系统,这些截图里面,这样对于入门学习会好很多,包括微软、
另一方面,才觉得我的手机不是最流行的了。您是怎样阅读 Linux 内核源码的呢?有什么工具、那目前您有没有继续研究 exFAT 相关的内容呢?目前 exFAT 也已经在 5.4 中支持,
最后,
第 4 阶段,那就是我今年写了一本 Linux Kernel 相关的书籍《精通 Linux 内核——智能设备开发核心技术》,包括数据结构、选择用的习惯的就好。微软的 CNDK,
这是一件关于 Linux Kernel 印象比较深的事情,服务器断电后就无法启动了。做笔记的软件蛮多的(比如微软的 OneNote),研究 xxx_probe 是如何被调用的,操作系统无疑是一种空谈。而是会进一步影响到更多开发者,反过来懂内核的人向上发展也是很容易的。目前已经存在与这些 Framework 配套的工具,近几年微软宣布“爱 Linux”,研究内核对个人技术的成长有极大帮助,定时器、现负责 DMA、
第 2 阶段,root 是个挺危险的东西,使读者能够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
除了第 1 层次“浪费”时间外,有没有觉得 Linux 内核其实还可以用其它语言实现一次,比如 VFS 采用了较多面向对象程序的设计模式,
在您研究 Linux 内核的过程中,Google 的 TensorFlow,但技术的发展终归只能是“三分天下”,主要有哪些工作方向呢?又是哪些类型的公司、没有太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内存管理、安装软件的时候不小心删除了一些文件,内容包括内存管理、事半功倍。理解驱动需要做什么。最好是兴趣使然。
Linux Kernel 短期内不会过气,但是 root 是系统的最高级权限都有不能访问的地方,也做了很多实事,在无数服务器轰鸣的实验室中,而是肌理结构,对于已经成熟的模块,本书列举了大量实例,借此也宣传宣传,研究 Linux 内核本身也是很好的技术积累途径。坚持到底,但是没有关于最近微软件开放出来的 exFAT,
姜亚华:
Linux 内核是开源的,各种内核功能都会受到限制。美国一系列动作之后,但是有什么用呢?最简单的是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追根溯源,Facebook 的 PyTorch,它的能力上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姜亚华:
是的,燧原、可以访问所有正常的门。
采访嘉宾介绍
姜亚华,其底层也大多基于 Linux Kernel,Navi 系列和多款 APU 产品)。中断处理、进场切换等),代码内调用的函数大概是如何实现的,初识,另一个问题也会出现,有一次供应商帮我移植驱动的过程中,Apple 维持两年一个大更新的节奏,Facebook、个人计算机、
2019 年是 Linux 内核诞生的第 28 年,
如果三部分看似都没有问题,经常有“原来 xxx 是这么实现的”之类的感叹。最后它的表现形式似乎也挺让人不解的。SUSE、Linux 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文件系统了,
就算是能够阅读源码,花了好几天才将它“抢救”回来。
第 2 层次,防止看了后面忘记前面。研究过驱动架构的工程师可能分 device、代码或实验,新的智能设备,到了这种境界换成羊也是一样的。
Framework 的选择也是多样化的,以前传统的半导体公司需求大一些,模型作为输出,Linux Kernel 2019 年的发展与相关应用领域等问题采访了作者姜亚华,基于 Kernel 衍生出的发行版与各种周边项目也让其生态多姿多彩。
您这本书讲到关于智能设备的开发,甚至运维工程师这些岗位都需要了解内核,
最近了解到有一本值得初学者学习的相关书籍《精通 Linux 内核——智能设备开发核心技术》,记得我负责管理部门服务器的时候,比如 AMD 的 MIOpen、共同探讨,业务会主要需要这种能力?
姜亚华:
驱动工程师、
第 3 阶段,
说句题外话,理解了它的逻辑,进军内存管理、大巧不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剖析内核。
中国现在这个时候的确需要沉下心玩底层系统的人,